|全球市场火热
要说全球 AI 陪伴应用有多火,看看那些实打实的数据就知道了。
2025 年上半年,全世界下载这类应用的次数就有 6000 万次,比 2024 年同期多了快一倍;
到 7 月份的时候,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 2.2 亿次,差不多每 30 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用过至少一款 AI 陪伴应用。
赚钱方面也很厉害,应用情报公司Appfigures向TechCrunch提供的新数据显示,在全球范围内 337款处于活跃状态且能产生收入的人工智能陪伴类应用中,有128款是 2025年至今发布的。
图片来源:Appfigures
该公司的分析表明,移动领域人工智能市场中的这一子类别在今年上半年已创造8200万美元的收入,且有望在年底前突破1.2亿美元。
热门应用包括 Replika、Character.AI、PolyBuzz、Chai 等,不过市场上的情况是,少数几款做得好的应用赚走了大部分钱。排名前 10% 的应用,拿走了 89% 的收入,大概 33 款应用能从用户那儿收到超过 100 万美元。
拿 Character.AI 来说,它特别的地方是能让用户自己建角色,还能跟这些角色互动,每个月有超过 2000 万人在用。
为了讨年轻人喜欢,它一直在加新功能:
用户能把不同角色的特点混在一起,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伙伴;
还能听 AI 角色读故事,界面也新潮,特别对年轻人的胃口。
从用户的喜好来看,还是更想找个 “AI 女友” 聊聊天。在所有应用里,17% 的名字带 “女友”(girlfriend),带 “男友”(boyfriend)或者 “幻想”(fantasy)的仅占 4%,这说明市场上角色设定的偏向很明显。
图片来源:Appfigures
|中国陪伴应用出海表现亮眼
在全球 AI 陪伴应用的热潮里,中国开发者做得相当不错。 8 月的谷歌中国开发者大会上,广州新纪源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 “林间聊愈室”(MoodTalker)吸引了好多外国参观者。
这款 AI 心灵陪伴应用是用谷歌云上的 Gemini 模型做的,能分析聊天记录,还能跟用户弄个性化合影,到现在为止,大家用它互动的次数已经超过 150 万次,目前正在北美试运营。
“林间聊愈室” 出海的路数很有代表性。它主要瞄准国内 15 到 29 岁的年轻女生,还有国外 20 到 35 岁的白人女性,针对不同人的情感需求,设计了小狐狸、小鹿和小熊三个 AI 小动物角色。
这些角色不光能打字聊天安慰人,还会通过情绪识别、放音乐、引导冥想这些方式,让用户真真切切感觉到 “有人看见我、理解我、关心我”。
为了让大家更离不开它,应用里还有个 “记忆养成” 的功能 ——AI 会记住以前聊过的内容,后面聊天的时候主动提起来,让人觉得一直被惦记着;就算用户没在线,AI 也会发消息问问情况,就跟现实里的朋友一样。
|热潮背后的原因
从技术上来说,大模型进步太快,给这些应用打下了好基础。像谷歌 Gemini、GPT-5 这些新一代 AI 模型,不光能看懂复杂的话,还能感觉到用户的情绪,回复起来跟真人似的,自然又贴心。
“林间聊愈室” 能准确看出用户的情绪,就是靠 Gemini 模型分析文字、语音里的情感信号。
从用户需求来看,现在社会上好多人觉得孤独、社交有压力,这成了 AI 陪伴应用火起来的重要原因。
数据显示,全球有 10 多亿人或多或少觉得孤独,年轻人尤其多。AI 陪伴应用正好能填补这个情感空缺:
不用费心维持关系,随时都能找它聊天;
它不会对用户的想法说三道四,还能顺着用户的意思安慰人。
在 Character.AI 的用户评价里,经常能看到 “终于有个懂我奇思妙想的朋友了”“难过的时候,它安慰得比真人还及时” 这样的话,可见它提供的 “情感支持” 已经成了大家离不开的东西。
整个行业的成熟也让市场火了起来。订阅制慢慢普及,开发者有了稳定的赚钱方式,“林间聊愈室”“Character.AI” 这些应用都按月收费,付费后能解锁高级聊天、定制角色这些功能;
应用商店给优质 AI 应用推流量,谷歌、苹果这些平台经常推荐好的 AI 应用,帮它们吸引用户;云计算发展得好,小团队也能用得上先进的大模型,技术门槛降低。
大科技公司入局,更让市场热得发烫。 7 月,xAI 旗下的 Grok 推出了动漫男女、3D 狐狸这些陪伴角色,借着马斯克的名气,很快就有上千万人用;
谷歌 2024 年就把 Character.AI 的创始人挖走了,虽然 Character.AI 还自己运营,但巨头一关注,更多钱就跑到这个领域来了。
|未来的路:有机会也有难题,从“工具” 变成 “伙伴”
AI 陪伴,新兴市场潜力大。东南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 4 亿,对新应用接受度很高,今年上半年那里 AI 陪伴应用的下载量增长了 120%,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多了;
拉美市场也不错,当地用户对社交类应用越来越愿意花钱,有些出海应用在巴西、墨西哥已经有上百万用户了。
技术结合起来,体验会更好。以后,AI 陪伴应用可能会和 VR/AR 技术弄到一块儿,用户戴个虚拟眼镜就能看到立体的 AI 角色,跟 “面对面” 聊天一样的;
还能通过手势、表情跟 AI 沟通,不光打字、说话,就像跟真人相处一样自然。
“林间聊愈室” 的开发团队说,他们正在测试 “AI 合影 AR 化” 功能,让用户能跟虚拟小动物在现实场景里拍照,玩起来更有感觉。
但文化异是最大的门槛。在中东市场,涉及情感的互动得符合当地宗教规矩,AI 角色说话做事要注意到这方面;
在欧美市场,对数据隐私要求特别严,稍微没做好就可能被罚好多钱。有一款中国出海应用在印度市场用牛的形象当 AI 角色,触犯了当地宗教禁忌,只好赶紧下架改。
头部应用赚走大部分钱,小应用生存越来越难。前 10% 的应用拿走 89% 的收入,好多新应用上线没多久,因为没用户就做不下去了。
开发者必须找到不一样的定位才能活下来 —— 有的专门做 “二次元陪伴”,吸引动漫迷;有的聚焦 “职场陪伴”,帮用户缓解工作压力;还有的主打 “教育陪伴”,让 AI 角色当老师、学长,既能学习又能聊天。
|结语
从 “林间聊愈室” 在谷歌大会上露脸,到 Character.AI 在全球走红,AI 陪伴应用出海这么火,说到底是技术进步和人类情感需求碰在一起的结果。
这些应用不只是代码和数据堆出来的,更是开发者对 “陪伴” 这个永恒话题的探索 —— 它们可能永远没法完全代替真人互动,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,能给大家一个随时能找到的情感依靠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存在问题或其他任何异议,欢迎联系
AIGC综合资讯交流群,欢迎入群交流!共享AIGC最新热门资讯
搜索:CCGlobal-China 或扫码添加小编进群请备注(入群)
免责声明:本文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,且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谨慎对待。

